低碳生活科幻,低碳生活科幻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低碳生活科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低碳生活科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人造太阳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人类将不会再有能源危机了?
要是成功了那意义超乎想象。估计成功的概率相当大当然还得些年,瓶颈问题就是承载高温问题,能承载1亿度估计瓶颈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以后无非是提高磁功率就能承载更高的温度。这个东西的电是可控的用多少出多少跟现在的电不一样现在电发出来没人用就白白的浪费了,只能往蓄电池里存点。如果全球都用我们的电那是啥概念,不老实就拉电闸,一下就老实了,还想挑衅搞战争门都没有的。希望早日搞出来这东西太厉害了。个人观点
可控核聚变技术。如果人类能将其掌握,这会比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革命和技术发明加起来都要重要。人类将打开新纪元进入星际时代,去征战无尽星辰大海。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千百年来,能源也总能够成为人类大动干戈的理由,科幻***《三体》里有一句话:“从此以后,能源不再是什么需要珍惜的东西了。”如今看来,这种美好愿景似乎距离我们也不远了。
前日,中科院等离子所突然发布消息,素有“人造太阳”以及“东方超环”之称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了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达到300千焦,等离子中心电子温度突破一亿摄氏度的成就。
一亿摄氏度什么概念?也就相当于五个太阳吧!毕竟,即使是真正的太阳核心温度,也不过2000万度,这项技术的难度在于,如何在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保证热量更慢地流失出去,一般来说,把“炉子”造得大一些,便可以相对更容易地提高核心温度。
而此次中科院等离子所能够在比较小的“东方之环”上面取得一亿摄氏度的成就,已经实属难得,但这还不是极限,等到以后以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的标准来操作的话,温度甚至可以飙升到两亿摄氏度,而且难度更低。
“东方超环”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以及研制并且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技术含量顶呱呱。
它的高度仅为11米,半径也只有4米,可整体重量却高达400吨,虽然号称“人造太阳”,不过实际上这个装置看起来更像是一尊巨大的高压锅,但在这其貌不扬的外表之下,却潜藏着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强大力量。
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化石能源储备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随着人口急速增长,相信这一天不会太遥远,到了那个时候,谁也没法保证人类不会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而“人造天阳”的出现,则有望彻底摆脱人类的能源困局。
“人造天阳”的具体工作原理是将海水当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超高温条件下发生核聚变,从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仅仅一杯一升海水提取出来的氘和氚通过核聚变所能够转化出的能量,就相当于300升的汽油,而地球上现有的氘足够人类烧它个几亿年都不成问题。
当然,同样重要的是,核聚变非常干净卫生,聚变产物也都是些不存在辐射污染的稳定同位素,现有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经过转化后,或多或少都会排放出污染环境的废料,目前正在应用的核裂变反应,同样也会产生半衰期长达数千年之久的核废料以及重金属废料。
当前,更多制约核聚变产能的,并非做不到,而是成本问题,因为聚变不是说变就变了,不仅燃料加热到上亿度需要消耗能量,维持这个数字同样需要消耗能量,如果聚变所产生的能量不足以支撑消耗的能量,那么就意味着它是不划算的。
中国人造太阳距离真正成功还差的远得很,只是阶段性的成功,实现了1亿℃下的等离子体反应,但运行时间还很短暂,距离投入商业运行还差很远很远。
此前国际可控核聚变试验中,成功将Q值提升到1.25,所谓Q值是指应用可控核聚变技术时输出的能量和输入能量的比值。目前的可控核聚变利用超导体制造环形磁场,将气体加热到数千万度,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Q值大于1是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运行的重要一步,起码证明这种技术从能量输出上看,确实是很值得大力研究的。
另外就是运行时间,由于磁环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产生的超强高温和能量爆发的冲击力,设备中关键组件的寿命就成为制约可控核聚变运行时间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上、我国曾经都实现过在1500万以上的高温下运行超过100秒,我国的目标是争取实现2亿℃高温等离子体反应1000秒,100秒到1000秒,差了整整9倍,此处成功将反应温度提升到1亿℃,只是阶段性成功。
目前中俄日法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中走的比较靠前,只是看到了曙光,在投入商业运用之前可能仍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实验研究。
答:目前只是实现了一亿度电子温度,属于阶段性成功,距离真正的人造太阳实用还差很远。
东方超环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名称叫做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这次我国东方超环取得成功的实验,其实在8月份就完成了,只是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做了大量计算和校验,直到11月份才公布成果。
早在2016年2月,东方超环就实现了5000万度102秒的长时间等离子体束缚;而这次,东方超环实现了一亿度电子温度(不是离子温度),但没有公布持续时间,猜测持续时间并不长,但也算是一项突破性进展。
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人类对其寄予了厚望,而实现聚变最容易的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在太阳内部,主要进行的就是氘核与氚核的聚变,太阳内部温度大约1500万度。
但是以人类的技术条件,远远无法制造出太阳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能进一步提高温度来实现氘与氚的聚变,实际温度需要数千万至数亿度,温度越高越容易实现聚变反应。
氢弹使用***引爆,可以达到聚变条件,但是该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
目前能实现上亿度超高温的方式有两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低碳生活科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低碳生活科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bgnw.com/post/4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