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公益行动,寒门学子助学公益活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寒门学子公益行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寒门学子公益行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寒门学子张薇的演讲《坚持与担当》,感动了万千听众?
恩。我认真地拜读了张薇的《坚持与担当》,也是很受感动。
我们先从文章本身说起。
这是一篇可以进入经典的小文章,全文用语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激昂的口号。但在质朴中,却用鲜明的主题、严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鲜活的案例、流畅的行文,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以及人生感悟,还有有待继续进步的社会现实,让人爱不释手。是一篇经典的好文。
重点,我们回到张薇的个人经历与认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也是这一篇文章,带给人们最深感动的地方。
张薇显然是一个“学霸”。她是从甘肃一个交通不便、教育***有限、经济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县考上清华大学的。这已经足以证明她在学业上的优秀。
在中学的时候,她就曾经参加物理竞赛。没有顶尖的成绩,哪有参加竞赛的资格?这是从学校出来的同学们都知道的。
也因为参加竞赛,让她认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巨大”,因为她在物理竞赛实验环节,竟然“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如果在“喷子”眼中,这无疑是一个可以***呓语的好题材。但对于张薇来说,“短暂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情怀,她希望能够给家乡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点点改变。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她的“家乡”,不仅是甘肃镇原,而是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而且她的行为,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坚持。
在大学四年里,“我曾前往甘肃、云南、陕西、内蒙等多个省份开展了8次公益实践。”并给一些贫困家庭,带来实际的具有价值的帮助。因为“甘肃特困镇殷家城”的一个贫困户,在她以及团队的帮助下,“这个困难家庭最终得到了北京一家公益组织的长期学业资金支持。”进步是一点一滴的,改变也是一点一滴的。但每一个人都能够给社会带来一点一点的改变与进步,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爱和希望。
清华大学寒门学子张薇的演讲《坚持与担当》全篇都没有喊口号,而是非常的接地气,语言也非常的质朴,在她的演讲当中我们能看到3点,非常感人:
1.不掩饰不躲藏贫穷带给她的“伤”。
张薇在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个小细节:她有一次参加竞赛需要使用一个仪器,她第1次见这种仪器,连开关在哪里都不知道。等她找到开关的时候,竞赛时间已经到了……
出生寒门,哪怕你考进了清华,你跟其他同学之间依然有见识等各方面的差异。
张薇对于这一点并没有做任何的隐藏。同样坦诚的还有他对于这种差距的态度和认知:我跟别人的确是有差距的,我能感受到这种差距,但我更愿意用我的实际行动和百倍千倍的努力去弥补这种差距!
有些人贫穷带给他的只有伤痕,而张却把这种伤痕化成了力量。
2.当她从贫穷中挣扎出来的时候,没有忘记身边依然处在贫穷中的人们,尽她所能去帮他们争取***。
张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关注到有一个家庭,孩子都很愿意上学,但是家里太贫困了,所以张连续好几次去他们家,最终帮他们争取到了助学金。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但是他能够通过自己所处的位置去帮助他人争取***,而且这一切还发生在他上学期间,这真的很了不起!
寒门之子张薇在2019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视频在网上疯转,很多网友留言说,这才是当代大学生该有的样子。之所以能感动那么多人,我想这几点是关键。
京东老总刘强东曾经给他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款1000多万的奖学金,其中70%以助学金的形式发放。但现实结果是助学金根本发不下去,因为根本没有多少人申请。为什么?人大领导告诉他,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连30%都没有。这个***充分证明了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倾斜是成正比的,“寒门出贵子,豪门出败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张薇来自甘肃的国家级贫困县镇原,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有限。她在演讲中说到,第一次到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在实验环节,连比赛所用的仪器都没有见过,等她找到实验仪器的开关,实验时间已经到了。这样的落差并没有让张薇退缩,反而奋力拼搏,最终成为清华园的一份子。
在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张薇的经历本身就很励志,寒门逆袭成功的故事,本身就足够打动人。
张薇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在平实中饱含深情。
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贫困奖学金在大学都难以发放的今天,肯吃苦,敢拼搏的人越来越少。坚持和担当,是当代青年难能可贵的品质。能坚持,努力拼搏,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能担当,肩负使命,追求卓越,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张薇用她坚定的声音说“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一个有大格局大情怀的清华之子,是当代大学生的典范。
她是寒门贵子的典范。但她也是十万分之一中的那个分子,而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是那个分母而已。
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约有55%的农村高中生,到了大学农村生占比下降到46%,到了顶尖大学农村生占比更是下降到了10%。
还记得,前几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中,描述了清华大学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甚至,清华的老师还专门做过调查,发现: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
以至于,有清华的老师对学生说,你们能来到这里,并不是因为你们有多牛,而是因为你们的父母很牛。
近些年,关于寒门能否出贵子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然后,不否认的是,争论的最终,都导向一个事实:寒门也可以出贵子,只是太难,概率太低,堪比彩票中奖。
这个事实,真的令人难过。这个背后,是教育***过度的倾斜,是家庭的力量对比。
但也许,这并不仅仅和钱有关。有众多的原因,比如家庭阶层、父母知识水平、眼界阅历,以及教育理念等因素。而这些,才是决定孩子能否顺利进入名校的关键。
而我,作为普通人,出生于普通家庭,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就目前的收入来说,都算不上中产阶级;也并非出身名校,社会***和能力也是缺乏的;教育理念也是刚刚起步的;每天忙着工作和家庭,写文章的时间,也基本上是牺牲睡眠时间挤出来的,这个现状下,似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提升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阅历…..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的孩子以后也基本上与名校无缘了?
就这个问题,做个回答: 之所以这个同学的讲话被放大,一则是来至清华,二则是出至寒门。这个话题对应了“寒门难出贵子”,实质反应社会***与公平的深层次问题。
第一、这位同学讲话有些学生气,但我个人觉得很好。原因如下:一个人为理想情怀努力,总比天天庸碌只是为了活到明天好得多。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太多,大多数人背弃自己的梦想,中年往后后悔不已,又无可奈何。但实际是你去做了也坏不到哪去,只是考虑得失太多,把自己一次次的吓回去了。这位同学以后如何且不论,家庭一般,毕业不是想自己找个高薪的工作,而是做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一点就比很多毕业生要强。很多人讲其不成熟,但成熟绝不是变的自私、狭隘、利我、抛弃理想、天天苟且于世。
第二、“寒门出贵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物,建功立业,出仕做官,飞黄腾达。但到了今天人的发展应该更多样化,而不是传统的“贵”。做自己的一个觉得对的事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解决自己和家人温饱,又能帮助他人,或者回馈社会,那也是成功,也是“贵”。
第三、清华毕业的同学还是个普通人,不要觉得名校出来的就应该有点什么不一样,其他学校出来的就应该普通。清华出来选择职业一样自由,可以去做金融,可以去大公司,但亦可以到贫困地方做个小学老师,亦可以去基层做个办事员,亦可以去做个小吃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完大学不是就是走向人生巅峰,而是一个起点,一个重新认识世界,实现理想的起点。
流浪汉到派出所捐款1000元资助贫困学生,对此你怎么看?
我想一个游浪汉,居无定所,到处漂,本身温饱前途堪忧,在得知为贫困学子捐款时能拿出1000元捐赠,这钱作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确实不应该收。因为游浪汉本身是社会的最低层,生活需要有爱心人士捐赠钱物给他,他本身l00O元恐能维持三、四个月的生活,如果手上没钱,生活就很难保障。虽为他的义举点赞,但不[_a***_]。
感谢邀请。
我认为:流浪汉此举,犹如一道暖阳划破这阴云密布的冬天,温暖了人心。一个人的高贵与否从来不取决于他的身份财富与地位,而是是否拥有一颗悲天悯人济世之心。不管何时何地,善良的人都会被人予以善待。
除了感动,也希望我们大家能多一点善心,多多关心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因为,身而为人,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流浪汉,居无定所,四海为家,现在是冬天,这个流浪汉衣着单薄,但是也尽自己的能力为贫困孩子捐款,精神十分可贵。
也许1000元钱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多,但对于这个流浪汉来说就是所有,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全部捐出,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
当派出所工作人员接到这笔钱时,明确表态,一定要把这笔钱落实。旁边的群众也过来,让他给自己留些好过冬,天气现在很冷了,但流浪汉说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钱都是通过正规渠道来的。
旁边的一名女士深受感动,主动给流浪汉一袋子吃的,流浪汉推辞不掉只好收下,并留下20元钱。
好人,是的,世上还是好人多,虽然现在冬天很冷,但看到这一幕,心理顿时暖暖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以貌取人,很多人常常被人看不起。
今天,这个流浪汉给我们上了一课。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一个人是否高贵到底该怎样来判断。
永远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穿着来轻易去评价一个人,真正令人敬佩的是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修养内涵。
当你感觉自己生活的很不好,过的很艰难的时候,想想,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人过的没你好。
一正能量男,衣着挺破烂,外观其打扮,是准流浪汉,无钱无职业,温饱维持难,来到派出所,献爱心满满。
资助贫困生,掏出一千捐,此人虽贫困,做人心地善,自处雪霜中,还给人送碳,人穷志不穷,心灵金光闪。
其情操高尚,国有难分担,值得人学习,世人的典范,捐款不留名,实叫人称赞!
有的人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很富有。有的人物质很富有,却是精神上的流浪汉。向这个流浪汉致敬。
- 这个新闻看完满满的正能量。流浪汉衣衫褴褛却告诉大家这1000元钱是合法挣来的,自己能够解决吃住问题。在旁边的女士帮他买了吃的之后,还执意留下20元钱。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自尊自强的流浪汉,从他身上散发出浓浓的正能量,所以带动了周围的人也自发捐款。
- 我相信这个流浪汉一定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可以看出他思路清晰,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包括他平时阅读报纸,可以知道他受过一定的教育,也许是因为某种心理原因而选择流浪。这样的流浪汉绝对不会永远是流浪汉,早晚会回归正常社会。
- 流浪汉的行为给了那些物质富人一巴掌。我们平时见过不少明星或者富人豪赌偷税漏税的新闻,却鲜见他们捐资助学。这种新闻简直***裸的打了他们一巴掌,有空了还是好好跟古天乐学学吧。
杨国强、杨惠妍都获得过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他们为全国脱贫做了哪些贡献?
碧桂园成立至今做了很多扶贫事业,同时2018年碧桂园还把扶贫提升到主业的高度,支持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
2016年,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会***杨国强因在扶贫方面的贡献,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2019年10月,杨惠妍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此前她分别于2008年和2018年获得中华慈善奖特别贡献奖、中华慈善奖个人奖。
立业至今,碧桂园创始人及集团累计参与社会慈善捐款已超55亿元,并主动承担起全国9省14县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正帮助33.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全国脱贫攻坚奖由***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办,在“十三五”脱贫攻坚期间,每年开展一次表彰活动,表彰一批为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2016年,首届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会***杨国强因在扶贫方面的贡献,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时隔3年,其女儿杨惠妍再获殊荣。
“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碧桂园真不愧是一家有良心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据统计,杨国强和杨惠妍通过国强基金会,已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过55亿元,累计受益人次36万。因在公益慈善领域的贡献突出,杨惠妍分别于2008年和2018年获得中华慈善奖特别贡献奖、中华慈善奖个人奖。2019年,杨国强及杨惠妍父女俩共捐赠9.6亿元上榜《胡润慈善榜》,捐赠额位列全国第四。
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党建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碧桂园的扶贫领域越来越广。特别是2018年,为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碧桂园明确“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的定位,在当年的5月20日,碧桂园启动了全国9省14县3747个村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惠及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至2019年6月,碧桂园已助力10个县宣布脱贫,共脱贫超过20万人。
因此,父女俩获此殊荣,当之无愧,正如同杨国强的一个信念和认知:“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碧桂园的今天。”相信也是因为这样的信念,这家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先简单介绍下脱贫攻坚奖的背景吧:全国脱贫攻坚奖,是由***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办,在“十三五”脱贫攻坚期间,每年开展一次表彰活动,表彰一批为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
2016年,首届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会***杨国强因在扶贫方面的贡献,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时隔3年,其女儿杨惠妍再获殊荣。
多年来,杨惠妍经常跟随父亲杨国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孜孜不倦投身扶贫事业。特别是2018年,为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碧桂园集团明确“做党和***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的定位,在当年5月20日启动全国9省14县3747个村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惠及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根据国强公益基金会统计的数据,杨国强和杨惠妍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已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过55亿元,累计受益人次36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寒门学子公益行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寒门学子公益行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bgnw.com/post/2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