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低碳生活更具象,如何让低碳生活更具象一些
导读: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让低碳生活更具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如何让低碳生活更具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古代的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靠谱些?古代的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靠谱些?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上都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治是国家执政者对人的违……...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让低碳生活更具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如何让低碳生活更具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古代的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靠谱些?
古代的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靠谱些?
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上都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治是国家执政者对人的违法行为根据典章制度,和刑法。实施强制的硬性约束和管理。德治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道德,礼仪,习俗,文化的教化,让道德,礼仪逐步变成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白话文就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主张:明德慎刑,宽惠使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那么治理国家是法治靠谱呢?还是德治更靠谱呢?我认为是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任何朝代,任何国家治国都是以法治为主,以德治为辅。是不可能等待人们经过教化,自觉遵守法律,那是等不起的。
《论语-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意思是贤人相继治理国事,也要到百年之后,才能感化残暴之人,达到废除刑罚的境界。换句话说,那百年之内当然还是须要刑罚的。
《论语-子路篇》:"…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指罪与刑必须适当,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既然如此,刑罚,而且是适当的刑罚,还是须要的。
同样,完全依靠法治,抛弃德治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人是有思想,有理智,有判断的。任何法理在制定时,首先不能离开道德的基础。即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如***偿命,盗抢判刑等,是人们的共识。其次,法治是靠人来实施的,执法的人必须要有道德,否则,就会知法犯法。第三,有很多社会问题,社会行为难于纳入法律,制度等的制裁范畴,靠法治无法解决。如。目前的通奸,出言不逊等,这些都需要靠德治来解决。也就是德治是法治的重要补充。法治治标,德治治本;法治是快刀斩乱麻,德治是文火煮好茶。
所以,古代历朝统治者在以法治国的同时,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开始大力推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和仁义礼智信,用儒家礼仪来教化臣民。法治与德治是古代当权者对人民实行封建统治的软硬两手,无所谓谁更靠谱。
其实,中国从汉武帝开始就是双轨制了。汉武帝***纳了汉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列为治理理政的指导思想,很多人认为中国正式实施“以德治理"的方略。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观点,其实,董仲舒的儒术,已经不是纯粹的孔子所说的儒家思想了,董仲舒吸纳了道家思想,法家思想,阴阳家的观点,成方又一个集大成者。
董仲舒的儒术,表现上是以德治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而暗地里则是以法治国,实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双轨制。
中国古代的法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因为,古代的法律从制定,颁布到执行都不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的程序,人民群众没有权力,只有义务,人民对于法律十分反感,这些法律基本上都只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愿,所以,每个朝代的法律都随着统治阶层的垮台而消失了。
古代的法律体系,对于现代中国来讲,没有多少值得借鉴的东西。人们十分讨厌商鞅,朝非子,李斯等法家人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让低碳生活更具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让低碳生活更具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bgnw.com/post/223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