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益行动案例,网络公益行动案例分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网络公益行动案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网络公益行动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外有哪些典型的互联网+公益案例,国内是否可以将案例***?
谢邀,互联网公益的内容我们远鉴智库也非常关注,您提的这个问题其实国内一直也在讨论。如果提起国外的互联网+公益活动,第一印象是年轻化。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英国的红鼻子节,这里当然不仅仅是喜剧演员的节日,1988年创办至今,喜剧救济基金会通过***活动的形式,在***上“po”出各种创意性的活动倡议,并且对于不同人群的需要给出相应的筹款目标,为贫困山区孩子捐赠1美元的午餐或为医疗基础设施捐赠10美元等等。同时,红鼻子节的***还发出倡议“Do what you love, make a big difference(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就能创造更大的改变)”,通过个人设计的公益形式进行募捐,增加公益参与度。还在节日邀请很多的***一线明星参与进来,提高公益影响力。在2016年的红鼻子节,募捐所产生的效益可以让260余万贫困地区的儿童因此受益。
再比如,美国的Giving Tuesday(星期二回馈日),目前影响力已经遍及八十几个国家,成为公益圈的大IP。Giving Tuesday主要是借助社交网络如脸书(Facebook), 电子邮件,推特(Twitter)等鼓舞大众、慈善组织、企业发挥自身的力量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公益组织可以利用脸书和推特的捐赠页面简易捐赠程序,实现一键捐款,从而号召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2016年,Giving Tuesday在线筹款金额为1.7亿美元。而且,社交媒体的便捷性让明星和公众人物也成为公益的宣传力量,实现了公益的多元化、年轻化。
我们也可以看看国内的情况,提起国外的公益总是联想到“年轻”、“时尚”、“多元”这样的词汇,其实,腾讯发起的“99公益日”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互联网公益事业发展的创新性体现,但据有效数据显示,2017年“99公益日”动员的主动捐款人次在1268万,相对国外而言仍然不高。虽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依然有一个好的方向,只要主动的去提炼国外好的经验(当然不是简单的***,而是结合当前的国内形势来创新公益组织的活动方式),以更年轻化、多元化的手段来调动不同的人群参与进来,发挥社交媒体以及明星效应的推动力,让公益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企业家们研讨的话题,而成为每个人“接地气”的可参与的慈善活动,相信公益事业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我们也希望各位能与远鉴一起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
慈善公益活动可以信吗?
慈善公益活动可以信,但需要加以谨慎和验证。在社会上存在一些虚***的慈善组织或者公益活动,他们利用慈善公益的名义谋取私利。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核实公益组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了解活动的具体内容和预算,如果有可能应该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了解和支持真正有意义的公益事业,相信通过大家的合力,可以让公益事业更加健康和有力的发展。
慈善公益活动不是完全不能信,但也不是所有慈善公益机构都值得信赖。一些机构可能会伪装慈善公益的名义,骗取人们的捐款,而不是真正帮助需要的人群。因此,我们需要有选择性地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并应该谨慎地了解和调查慈善机构及其行为背景,确保我们的善款真正用于解决问题和帮助需要的人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网络公益行动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网络公益行动案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bgnw.com/post/17490.html